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前瞻 附最新热门曲目排行榜[1987-2013]
刘恩惠 于 2012.12.04 11:35:08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7.33/22

数码多独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11月22日,数码多发布了《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单公布 八位作曲家作品登台》[作者:Soomal ] ,目前曲目单已经得到多方确认,我们的前瞻以及最新热门曲目排行榜终于可以按计划出炉。

2013年是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ost]继2011年之后第二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今年年初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公布这个决定的时候,给出了再度选择莫斯特的理由——在奥地利境内,观看201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直播的电视观众比例达到65%之多,这是自1998年以来的最佳成绩;而实况录音在奥地利两个月内的销量就超过四万张。莫斯特与乐团在2011年的曲目选择上,除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李斯特”元素外,整体而言还算“稳妥”;相比之下,这份新设计的2013年曲目单则在许多地方都要显得更“大胆”。

  • 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整场音乐会的19首曲目分别来自八位作曲家:施特劳斯家族的三位成员[老约翰、小约翰、约瑟夫]以及弗朗茨·冯·苏佩、理查德·瓦格纳、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约瑟夫·兰纳和朱塞佩·威尔第。五位非施特劳斯家族作曲家作品登台,创下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又一项纪录,而此前的记录创于1991年——阿巴多选择了四位非施特劳斯家族作曲家[莫扎特、舒伯特、罗西尼和兰纳]。

    据说1991年的曲目选择在当时遭受了非议——部分“死忠”认为那一年曲目单上的作曲家数量太多了,施特劳斯家族的主导地位被削弱;批评的声浪导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年度指挥和乐团在安排曲目时都不再走“激进”路线。不过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选曲策略逐渐开放起来——2003年选择了布拉姆斯的作品、2006年莫扎特再度入围、2009年海顿交响曲首次亮相、2010年又多了伦拜这个新面孔、2011和2012年先后是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而2013年维也纳人干脆让瓦格纳和威尔第这两位“200岁老爷爷”一同“携手登台”。

  • “翻老面孔”和“炒冷饭”固然是敬重传统,但终究有其局限性,身处新时代的爱乐乐团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而新一代听众和媒体相对更开放、更宽容,大多数人乐于见到具有创新性的曲目单。可以预见的是,借生卒纪念对伟大音乐家进行纪念将成为今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种“常态”,未来的曲目单上还会涌现出更多“新名字”。当然,作曲家的名气乃至所处时代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还需要有合适的作品作为保障,包括贴切的曲风以及近似的乐队编制,还有年度指挥、乐团主席的个人偏好;所以,也不是每位作曲家都有这个机会[譬如2010和2011连续两年的“马勒纪念”热潮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就没有他的作品]。而另一个的悬念则只在于爱乐乐团是否会在今后“冲出欧洲、走向世界”?目前来看,只要维也纳人对于这台音乐会曲目风格相对统一的诉求不发生根本变化,演出欧陆以外地区作曲家作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求新求变”方面不仅仅体现在纪念瓦格纳和威尔第上,对于一直以来处于“核心地位”的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乐团与指挥在选曲方面也颇出人意外——居然用了八首生僻作品。这八首曲目无一例外都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首演曲目;加上一首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的玛祖卡波尔卡《私密》以及瓦格纳和威尔第各自的“献礼”作品,整场演出一半以上的曲目,对于这个历史悠久的音乐会而言是富有新意的,首演曲比例之高乃数十年来罕见。

    使用波尔卡舞曲和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来开场,更是1987年以来绝无仅有的第一回,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整个历史来看恐怕也没有几次先例。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个人以为用约瑟夫的这首《女高音歌手》来开篇似乎值得商榷,虽然曲子在节奏上略带几分进行曲的味道,但整体来看终究缺少点力度和振奋感,难以“先声夺人”。

    上半场登台的两首圆舞曲均出自小约翰·施特劳斯之手:作品号为400的《亲吻》以及作品号为292的《来自山中》。若非施氏家族的忠实拥趸,这两首曲子可能都是令人感到陌生的,事实上其中问世较晚的《亲吻》是一首十分动听的作品。这首小约翰根据自己轻歌剧《Der lustige Krieg[快乐的战争]》中《Nur fur Natur[只为大自然]》旋律改编而成的圆舞曲,流畅而欢悦、优雅而凝练,无疑是他被隐没的珍品之一。《快乐的战争》显然不算是一部很成功的歌剧,这部作品的序曲与小约翰的同类佳作[如《蝙蝠序曲》、《吉普赛男爵序曲》]相比也明显逊色一些,所幸荟萃了该剧精华所在的《亲吻圆舞曲》能在2013年由莫斯特来“发扬光大”。该曲目前可以找到的录音主要有威利·博斯可夫斯基和约翰内斯·维尔德纳指挥的版本,相比较而言前者的版本对于尾声的处理更有趣一些,不知届时莫斯特会选择哪一版。

    《来自山中圆舞曲》虽然也蕴藏了几段悦耳的旋律,但在整体结构上显得有点松散;这首作品的出版时间与杰出的《晨报圆舞曲》相差不远,但后者的整体质量无疑更胜一筹;可见高密度的创作有时会导致小约翰的艺术灵感“分布不均”。这首曲目的入选让我想到了2011年曲目单里的《告别之声》和2012年的《市政厅舞会》,这些作品除了可以证明圆舞曲之王也曾在乐思贫瘠时有过乏味而啰嗦的笔触外,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满足一下人们对于首演作品的期待。不过演奏这类曲子倒是对年度指挥的一项考验——看他是否有办法弥补、修饰作品本身的某些缺陷,能否“化腐朽为神奇”。个人感觉,在这一方面,杨松斯在2012年的表现比莫斯特在2011年时出色一些;2013年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从目前最新的消息来看,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曲目将是苏佩的《轻骑兵序曲》,用一首序曲来收尾略微有点出人意外,但结合作品风格来看又在情理之中。这是自1987年以来,苏佩序曲第六次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节目单中[前五次是1990年和2000年的《维也纳的早、中、晚》、1995年的《快乐的强盗》、1997年的《轻骑兵》以及2005年的《美丽的加拉蒂亚》,均为下半场开场曲]。十六年之前,穆蒂和乐团那版激情四溢的《轻骑兵序曲》可谓点燃了全场听众的热情。当然,对于这样一部“想不火爆都难”的曲子来说,我们同样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莫斯特能在2013年元旦借此奉献给大家一个“兴奋点”,因为他对于这首作品有所偏爱,此前曾多次将《轻骑兵序曲》列入自己音乐会的曲目单,显然颇有心得。

  • 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天体乐声》将是下半场的开场曲,这是继1987、1992、2004、2009年之后,TA将第五次在元旦这天萦绕于金色大厅;同时也成为1987年以来除《蓝色多瑙河》之外,入围次数最多的圆舞曲之一[另一部是同样演出过五次的《皇帝圆舞曲》]。《天体乐声》深受青睐显然源自其自身超凡脱俗的品质——那带有神秘气息的序奏以及各具韵味的五首小圆舞曲,既有轻歌曼妙的律动,又蕴藏着诗意和激情。在2010年的美泉宫之夜夏季音乐会上,莫斯特就已经和维也纳爱乐合作过这部经典,但限于演出场地的声学局限,我们所能欣赏到的录音素材在音响效果上并不令人满意,希望他们能在2013年的新年音乐会上留下一个经典版本。

    《天体乐声圆舞曲》之后是《纺织女工波尔卡》,依然来自约瑟夫的创作。仔细数一下我们会发现,在2013年的这张节目单上,约瑟夫的作品达到了七首,虽与2002年持平而未打破记录,但弟弟约瑟夫的作品数量超过了哥哥[小约翰只有五首],且上下半场均使用约瑟夫作品开场,这在历史上可能是第一次,似乎莫斯特和乐团有意在抬高弟弟约瑟夫的地位。其实就才华、就作品质量而言,约瑟夫完全担得起这份偏爱,唯一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自1987年以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来没有演奏过约瑟夫独立创作的进行曲?即便2013年决定用他的曲子来开篇,也是出人意表地选了一首并不激昂的波尔卡;约瑟夫的《凤凰进行曲》、《队列行进进行曲》都是既昂扬又气派的作品,在这里我只能向下几任年度指挥隆重推荐了。

  • 在我看来,本场音乐会最令人期待的一部首演曲目依然出自约瑟夫笔下——下半场第五首登场的《金星的轨迹圆舞曲》。约瑟夫中、晚期的圆舞曲创作似乎从未失手,这部编号为279号的作品同样如此。从第一印象而言,《金星的轨迹》或许既不华丽也不奔放,但气质却很独特:全曲贯穿着舒缓和温婉的迷人气息,节奏平和、旋律柔美、配器朴实;一种“娓娓道来”的节制感使之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在我们熟悉的约瑟夫的圆舞曲创作中几乎找不到与TA风格完全一致的作品。也可能正是由于其本身“慢条斯理”、“不温不火”的特质,使TA此前一直没有受到指挥与乐团的赏识,希望2013年的这次“慧眼识珠”能从此改变这部佳作的命运。个人感觉,莫斯特指挥维也纳舞曲的风格与这首曲子的契合度比较高,《金星的轨迹》绝对不容错过、值得期许。

    下半场第三首和第九首作品由两位即将度过200岁冥寿的伟大作曲家带来。瓦格纳和威尔第将是1987年以来,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单上的第21和22位作曲家;威尔第则是其中第6位非德奥背景的作曲家,是继罗西尼之后出现的第二个意大利人。《罗恩格林》第三幕的前奏曲恐怕是瓦格纳最为“大俗”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恰当的篇幅与乐队编制要求是其有幸入选的最重要理由;而对于威尔第歌剧《唐·卡洛斯》第三幕中冗长的芭蕾音乐,乐团究竟会全本演奏还是选其精华,这是一个尚未揭开的悬念。

    作为维也纳爱乐乐团曾经的领导者,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近年来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曝光率越来越高,莫斯特在2011年选择的那首充满异域风情的《吉普赛舞曲》堪称是当年演出的亮点之一,2012年杨松斯重演的《魔鬼音程之舞》同样让人肾上腺素分泌加速;2013年入围的波尔卡舞曲《私密》[下半场第四首]不似之前两部作品那样火热煽情,是一首轻快俏皮的好听曲子。另一个叫约瑟夫的老朋友——约瑟夫·兰纳同样没有缺席[2013年真堪称是“约瑟夫之年”],他的《施蒂亚德的舞蹈》将是下半场的第七首作品,这也是该曲目自1987年以来第三度上演[前两次分别是1993年和2001年]。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要等兰纳的作品演完之后才重新回到舞台上。算上加演环节,全场只有五首小约翰作品入围,2013年的这个数字追平了2007年创下的最低记录;不同点在于,2007年乐团与梅塔选择的小约翰作品均非首演曲目,而2013年入围的五首里有四首“新货”;凑巧的是,唯一一首非首演作品,2007年的曲目单里也有,正是《柠檬树花开的地方圆舞曲》;而2013年正式曲目的最后一首——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威尼斯狂欢节的梦幻回忆》在2007年也曾演出过。个人觉得梅塔和乐团当年对于上述两部作品的演出都挺出彩,时隔六年之后莫斯特再度染指,演绎上会有哪些变化?他又会否在《威尼斯狂欢节的梦幻回忆》里玩出点什么新花样?这些只有留待元旦当天揭晓了。2013年1月1日,北京时间十八点,别忘记哦!

  • 由于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首演曲目偏多,因此1987年以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热门曲目排行榜发生的变化并不大,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天体乐声》与《皇帝》并列成为《蓝色多瑙河》之外演出次数最多的圆舞曲以及《柠檬树花开的地方》入围热门圆舞曲行列之外,其他部分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排行见下表:

    1987-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热门曲目排行榜:

    • ●圆舞曲榜

      冠军:27次——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作品314号(1987年-2013年)
      亚军:5次——小约翰·施特劳斯《皇帝》作品437号(1987年、1991年、1996年、2003年、2008年);约瑟夫·施特劳斯《天体乐声》作品235号(1987年、1992年、2004年、2009年、2013年)
      殿军:4次——约瑟夫·施特劳斯《谵妄》作品212号(1987年、2003年、2007年、2012年);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作品325号(1990年、1994年、1999年、2005年);小约翰·施特劳斯《艺术家的生涯》作品316号(1989年、1999年、2002年、2006年);小约翰·施特劳斯《享受生活》作品340号(1988年、1997年、2008年、2012年);小约翰·施特劳斯《柠檬树花开的地方》作品364号(1988年、1993年、2007年、2013年)

      ●波尔卡舞曲榜

      冠军:7次——小约翰·施特劳斯《无穷动》作品257号(1987年、1988年、1993年、1995年、1999年、2002年、2010年);小约翰·施特劳斯《闲聊》作品214号(1988年、1990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8年、2012年)
      季军:5次——小约翰 & 约瑟夫·施特劳斯《拨弦》(1987年、1989年、1993年、2005年、2012年);小约翰·施特劳斯《电闪雷鸣》作品324号(1987年、1992年、1999年、2009年、2012年)

      ●序曲榜

      冠军:5次——小约翰·施特劳斯《蝙蝠序曲》(1987年、1988年、1989、2002年、2010年)
      亚军:3次——小约翰·施特劳斯《吉普赛男爵序曲》(1987年、1992年、2009年);小约翰·施特劳斯《护林员序曲》(1991年、1996年、2007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威尼斯之夜序曲》(1994年、2001年、2009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