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恩:缩微之王
贾晓伟 于 2014.04.20 21:10:02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33/25

这几天听柏林爱乐乐团演绎的奥地利作曲家韦伯恩的作品,还是觉得指挥卡拉扬是解读现代派音乐首屈一指的大师。这张1974年出品的碟片音质华丽,清澈,卡拉扬严谨而控制,让韦伯恩擅长缩微与提炼的作曲风格,得以完美呈现。卡拉扬去世后,其指挥成就受到谤议。但听来听去,还是卡拉扬的韦伯恩最好,尽管另一位指挥家布列兹曾录有韦伯恩全集,还有不少其他版本问世。

韦伯恩生于1883年12月3日,2013年是他130周年诞辰。由于他一生奉行节俭的作曲哲学,所有完成的作品演绎起来四个多小时即可完毕。他接受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创作的作品多以点状为主,动机很少发展;一部交响曲,也只有十分钟左右的长度。后来的现代派作曲家(尤其是极简主义者),大多把他视为先锋作曲风格的鼻祖。

但这显然是有趣的误读。韦伯恩的作品里,有不少马勒晚期浪漫派与表现主义的影子,或者说这是他感情的底色:比如他的管弦乐《帕萨卡利亚》十分像马勒的晚期交响曲,甚至与勋伯格十二音体系之前的《升华之夜》也异曲同工。仅仅强调韦伯恩的现代性,割断其与传统与师承之间的关系,极可能把他当成空洞的形式主义者来看。他与那些追随他的人完全是两回事。

从听觉来说,韦伯恩的作品里多有拨弦与震颤,常有惊悚效果,也充满黑暗与荒诞的意味。当年,纳粹把他的音乐宣布为堕落的艺术,禁止演出,韦伯恩只得隐逸自我,以免被其袭扰。今天听他的音乐,与纳粹营造的恐怖景象十分对位;纳粹禁止他,乃因他用音乐为纳粹画了像。讽刺的是韦伯恩1945年9月死于非命,盟军误射了他。那位美国枪手因为此事悔恨终生,精神崩溃。

近二十年,我一直是韦伯恩音乐虔敬的倾听者,其人格的热爱者。他不仅是西方音乐向现代主义转折时期的重要人物,还以几近离奇的一生,留下让人唏嘘的生命画像。用里尔克的诗句来形容,他是古典音乐族裔的“最后子嗣”、“扛不动族徽”,在现代世界的流沙之国流浪。但他从不失优雅,作品尽管缩小体量,一部部却特别精致,从不失态,凌乱。他是谨慎而节俭的音乐贵族,把内在宏大的小品用低廉的价格拍卖给了野蛮者遍地的世界。

有学者写道,马勒的音乐里,音符有些廉价,无度,但是到了韦伯恩这里,音符开始变得弥足珍贵。就好像一座大殿,马勒用多根柱子支撑,但韦伯恩用的却是四根,三根,乃至一根。韦伯恩的微缩世界,声音空间使用复调音乐,卡农的运用在作品里比比皆是。这是放弃古典方法也无此功力的后来现代派作曲家,与他最大的区别。韦伯恩从不丢弃古典修辞的家园,而认为得益于他的斯托克豪森与凯奇等作曲家,在此与韦伯恩并无相通之处。

从这个意义上讲,韦伯恩的真正知音不是斯托克豪森,不是凯奇,而是看起来与他相隔离的斯特拉文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盛赞韦伯恩的作曲成就,因为他从创作的本质上与古典世界紧密相连,知道那个传统的不可忽略与不可蔑视。那是祖宅,一旦全部抛弃,势必在流浪里变得荒蛮。但时至今日,与古典的相系已经不是当代作曲家关心的事了。那艘古典消失之船的船尾,伫立的就是韦伯恩。他淹没在时代的风浪里。

韦伯恩作品的好,多是给作曲家领悟的。就聆听而言,理解他有些难度。在声音的空间里,哪一条线与哪一个点必不可少,而且恰到好处,是需要太多的经验堆积后才会知道的;这种神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小景观里大有乾坤,原本是中国文化所尊奉的,韦伯恩本应在我们这里获得知音;但音乐又是抽象的,讲究内在结构,对空间的想象力是对听者最大的要求。另外,韦伯恩的音乐冷峻,缺乏温暖,作品像脱水后的产物,这是我们靠近他的难点所在。

韦伯恩一生无名,不比其老师勋伯格与学兄贝尔格,但死后的影响,却盖过了二人。虽说其声名多由误解带来;而真正获益于他的,仍在延续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