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歌唱给“未来主人翁”
王俊 于 2014.06.04 09:59:27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说起校园歌曲,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人多数都能哼上三五首。这些萦绕在记忆里的优美歌声,往往能唤醒人们心底纯真的情愫,成为贯穿一生的精神食粮。

然而,如今的中小学生们都在唱哪些歌?他们喜欢什么歌?答案并不乐观。新创作校园歌曲的匮乏,已经成为困扰我国音乐界和教育界的难题。尤其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网络时代席卷而来的今天,在“没有围墙的校园”内外,校园歌曲的创作探索可谓步履艰难,亟需有志者率先趟路,勇当先锋。

近日,深圳作曲家巫定定以一张校园歌曲作品集《心在阳光下散步》,对当代校园歌曲创作的境遇和出路作出了他的实证和回答。17首清新活泼、风格独具的校园歌曲作品,以各自不同的声音风貌,成为当今校园歌曲创作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同时,作为深圳第一张校园音乐个人创作专辑,也为正在推进音乐工程的深圳原创音乐事业填补了关键空白。

  • 用歌声为心灵提纯

    为什么如今有限的那些校园歌曲不仅孩子不喜欢,老师也觉得没劲?关键在于这些歌曲的歌词、曲调过于成人化。校园歌曲的词曲作者一般是成人,要创作广受中小学生欢迎的作品,就必须深入生活,了解孩子的所感所想。但校园歌曲创作缺少经济动力,很多专业人士兴趣不大,又缺少生活积累,只好拿成人化的东西凑数。

    这种令人伤感的现实,凸显出《心在阳光下散步》这张校园歌曲专辑的可贵。作曲家巫定定原本就是一名长期浸淫于校园生活的音乐老师,对莘莘学子们的生活节拍、心理特点有着“设身处地”的敏锐感觉,能够感同身受地调动笔下那些音符,将它们灵活调度,“组合排列”成足以与青春悸动的节奏相匹配、相呼应的旋律。

    写音乐,需要有一颗赤子之心。为那些正当青春、心地纯洁的孩子们谱曲,更需要作曲家首先为自己的心灵提纯,不掺入一丝杂念,如此才能让不施铅华的旋律流淌出来。巫定定正是如此。他习惯于在创作前先“放空”自己,用自己的艺术敏感去触碰那些花季少年的生活,不是简单的撷取和归纳,而是自然而然的转化,让青春之歌在笔下的五线谱上翻飞、激荡。如此,才能让这些旋律翻越年龄的鸿沟,达成美妙的共振和惺惺相惜的沟通。

    因此,才有了我们在《春雨的温馨》中听到的那种年轻的感恩,才有了《鱼美人的家》中那样水滴般清澈透明的梦幻,才有了《童年夏季》里那样悠游自在的旋律。真正的艺术,是不需要苦心孤诣、绞尽脑汁的,它只是对创作者那颗搏动着的赤子之心的声声回响。

    到古韵中汲取营养

    《送别》、《踏雪寻梅》、《酸枣刺》……这些近一个世纪前的学堂乐歌,至今仍然散发着温润的光芒,被人们所铭记、传唱。这些早期的校园歌曲,无不善于从传统诗词曲赋中汲取营养,让经典文化的魅力滋养着音乐的根源。

    在巫定定的《心在阳光下散步》专辑中,同样接续了古典文化的血脉延绵。把《渔歌子》放在开篇第一首作品,显然是有特别用意的。这是看似简约、实则用心颇深的一首组品。短短27个字的唐诗,如何将其谱出意境、谱出层次、谱出格调,相当考验作曲者的文化眼光和艺术功底。全曲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在轻灵透亮的童声中演绎出怡然之感。最妙的在原有音乐动机基础上的层层递进,每一次递进都有着令人惊喜的变化,都让人有敞阔豁然之感,直抵“柳暗花明”之境。

    而另一首根据古典诗歌改编的《游子吟》更是倾注功力之作。诗歌的文学意境开阔,感情蕴藉深厚,然而五言诗本身留给作曲者的展开空间并不能算很宽绰。为此,巫定定采取了小切口介入,笔触尽可能的细腻,旋律依托于诗歌本身的叙事节奏,不断延展开来,将一位慈母对游子远行的殷切之情用贴切的乐句勾勒出来。

    校园歌曲唯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有发展,只有扎根在传统文化的沃壤中,才能获得不断新生的力量。

    青春的语言是最美的歌

    当前,我国校园音乐创作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然而,在这诸多问题中,创作还是各种问题的症结与根本。究竟有没有用孩子们的语言来创作、演绎校园歌曲,是决定校园音乐生命力的关键。校园歌曲好不好,并不在于它采用的作曲技巧高明不高明,而是一定要讲孩子的心里话,不能脱离孩子的生活太远。

    巫定定长期在校园中耳濡目染,对青少年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心理状态皆有洞悉。他一向认为,旋律和语言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在他看来,歌唱自语言而始,依赖语言而生。唯有深入研究人们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节奏和声调,才能让旋律真正活泛起来,具有亲和力和传唱性。

    所以,我们在《春雨的温馨》中听到了少男少女们语言中常见的滑音,在《点亮未来》中那声吆喝,《童年的味道》里那些轻快的说唱,《妈妈我爱你》中的细语叮咛,都分明是最美妙的青春语言。我们听到的不只是旋律,更是呵气如兰的年轻气息,是唇舌的舞蹈、心灵的欢跃。

    拿什么歌献给“未来主人翁”?他们的青春该如何唱响?这样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从事音乐创作的人思索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