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好乐评
肖向东 于 2014.06.22 17:00:20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00/27

近日,音乐人李志发表的一则微博再次引起关于乐评和乐评人的争论。他说,中国大部分乐评人“没有文字功底,没有坚定的审美,没有说实话的勇气”。这句话的对错姑且搁置不论,这里我只想说说我心目中的好乐评是什么样的。

第一,好的乐评人应该有一双锐利的耳朵,能发现好歌并推荐给大众。学者王敖为《读诗的艺术》作的序中写道:如果批评家别具慧眼,就能尽快在拥挤的人群中认出那些不远万里而来、已经衣衫褴褛的王子,就像爱默生为惠特曼首唱赞歌。我感觉这是特别能鼓舞包括乐评人在内的所有批评家的一句话。每天都有无数新歌出现,如何为大众推荐真正值得一听的好歌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乐评的一个最基本的价值所在。

第二,优秀的乐评应该能对好的作品作出精妙的鉴赏(当然也包括对歌手独特风格和气质的品评)。词、曲、唱、乐器编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好在哪里?演唱的轻重、缓急、明暗、虚实、起承转合是如何组织的?歌曲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以及最终的表达效果如何?这种分析既可以让听众获得音乐知识,也可以让他们更懂得如何去欣赏一首歌;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乐评人不妨用自己的心灵去和歌曲作者的心灵进行碰撞,让读者也感觉到自己的喜悦、悲伤、惊奇、叹息和气愤等种种情感,正如波德莱尔说的,最好的批评是那种既有趣又有诗意的批评,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代数式的批评,以解释一切为名,既没有恨,也没有爱,故意把所有感情的流露都剥夺净尽;米歇尔·福柯也说: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这些都说明导入乐评人自己的情感有时是很有必要的;再次,如果乐评人能听出歌曲的弦外之音或者发现歌曲所表达情感的内部矛盾,那就更上层楼了。真正的好作品都不是按照某种程序制作出来的,而是源于生命内部的深刻感动,既然如此,就一定有莫言所说的这样一个存在于“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爱与恨之间”的模糊地带,阐述这个模糊地带正是乐评人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比如,霍夫施塔特曾以怪圈形容卡农音乐,指其“存在着有穷与无穷之间的冲突,因而使人有一种强烈的悖论感”;张新颖认为崔健的许多作品“激情与困惑俱在,反叛与自省同生”,这些分析就非常精妙。

第三,有能力的乐评人也可以对歌曲进行政治学和社会学分析。这其实也是当代批评理论的一个大趋势,那就是与社会现实的具体问题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比如分析作品的道德倾向、反映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以及社会思潮和大众心理等等,这种乐评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乐评了,而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文化批评了。这方面的一个典范是马库斯的《神秘列车》,其中写到的美国音乐史,细节丰满,充满洞见,睿智,跳跃,又保持连贯性,写的都是音乐,却能让人看到生活和人性的各个层面;既看到历史,也对当下若有所悟。

我觉得,乐评应该借鉴文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文本细读,也就是多进行鉴赏类的分析,这种微观分析的一大好处就是能培养自己和大众的审美能力,而正如布鲁姆所说的,获得审美力量能让我们知道如何对自己说话和怎样承受自己。在当前科学主义批评全面泛滥的时代,充满温度、灵性和想象力的人文批评显得尤为必要,而那些走马观花的泛泛而论和奢谈发展趋势的宏大论述应该少一点,如果一定要写,那也必须建立在可靠的社会学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