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大师是如何炼成的
唐若甫 于 2014.08.08 14:51:17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40

2014年的上半年是国际音乐界痛失指挥家的半年。年初克劳迪奥·阿巴多逝世,年中西班牙指挥家德伯格斯突然病逝,德国指挥家杰德·阿尔布莱希特逝世,半个月前又有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因病去世的消息传出,不禁让乐迷哀声载道。

痛定思痛后,人们回顾大师的成才经历和音乐遗传,深感老一辈指挥的精神世界很难延续,也难以再现。这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巨变所致,也是人心不古后带来的必然趋势。这种精神世界自然也包含了外因和内因两层含义。在外因方面,前辈们声名鹊起后,搭上了录音工业的黄金发展期,也受教于老派的培训体系,相互之间推波助澜。在内因方面,他们拥有过人才气,勤奋努力并孜孜不倦,方成栋梁。

  • 博学与精专的对立统一

    以马泽尔为例,他9岁出道,84岁辞世,驰骋国际音乐舞台70年,其间指挥过5000多场歌剧和音乐会。回顾马泽尔的一生,会发现他是天才加勤奋的理想结合。在采访中,马泽尔经常会回忆起匹兹堡年代,他在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弦乐四重奏中“趴活儿”挣钱,在交响乐团中拉小提琴恶补曲目,往往废寝忘食。

    这批“80后”指挥家如今已像珍稀动物一样被奉为掌上明珠,并随着近两年来萨瓦利什、桑德林、科林·戴维斯爵士、阿巴多、德伯格斯等先后离去而愈显珍贵。这不仅让人盘点在世的80岁以上的指挥大师们,诸如半年前刚刚来华的内维尔·马利纳爵士,两次来华的库特·马舒尔、多纳依和伯纳德·海丁克,多次来华的迪图瓦,从未来华的赫伯特·布隆穆斯泰特、皮埃尔·布列兹、乔治·普莱特雷、迈克尔·基伦等,还有即将跨入80岁的祖宾·梅塔、杨松斯和巴伦伯伊姆。他们的成才经历各不相同,而且与年轻一代所遇的时代境况及政经条件都相去甚远。

    严格的德国体系培养出了一代德国指挥大师,诸如萨瓦利什和马舒尔等。这套体系以合唱指挥或乐队长(Kapellmeister)为依托,重在实践与理论并举。通过这一套体系培养出的指挥家需要掌握全方位的知识层面,拥有在地方剧院、乐团和歌剧院跌打滚爬的丰富经验,知道如何为人处世并与乐队演奏员共事,对浩如烟海的古典音乐、歌剧的曲目和总谱如数家珍。他们深知音乐产品产出的各个关节,精通数国语言并达到母语水平,指挥之余不忘演奏。他们在乐池和舞台上拥有同样撼人的魅力,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扭转乾坤。

    一件小事可以反映老牌指挥家的魅力:1994年2月11日,一场暴雪把费城交响乐团的大部分乐师和合唱团员困在路上,无法赶到音乐厅。为了确保演出照常进行,萨瓦利什决定另辟蹊径。他亲自弹奏钢琴,为到场的女高音、男高音和部分合唱团成员伴奏《汤豪舍》的节选以及《女武神》的第一幕。同样得到观众的首肯。

    也许这正是老牌指挥家的特殊之处,让人想到演奏与指挥事业两不误的马泽尔和巴伦伯伊姆,还有同样全面开花的中老年一代如普列特涅夫和阿什肯纳齐。博学和精专,这两样在培养年轻一代音乐家时往往显得矛盾的对立面,在前辈大师身上成为结合体,并造就出他们的独特魅力。

    录音工业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幸运的是,除自身水平过硬之外,这些前辈们也搭上了唱片业最后的辉煌年代。随着1989年卡拉扬逝世和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易主,新当家人吉拉德·莫迪埃在萨尔茨堡的新政之一便是铲除唱片界在那里的残余势力。卡拉扬生前,唱片工业尤其是四大唱片公司对音乐界有着居高临下的垄断地位,他们连同经纪公司寡头,是欧美各大音乐节和乐团背后实际的艺术家用人操控力量。一方面这些前辈指挥家受到唱片工业的钳制,另一方面又受益于其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市场推广,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曾经在EMI担任金牌制作人沃尔特·莱格继承人的彼得·阿尔瓦,从唱片公司退休后入主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并于今年宣布退休。在一次采访中,他提到当今录音工业不举对年轻音乐家成才带来的影响:“过去录音工业被捧得高高在上的原因是因为音乐家们需要有唱片留存,以证明自己的艺术生命。如今不再是这样。如今我们有Youtube,有互联网,有很多种保存艺术魅力的方式,而且因为成本较低,现场录音也在逐渐取代录音棚录音。有时我很同情现在的年轻音乐家,以前音乐家背后有着形同家人的唱片公司与他们一同成长,一签合同就是五年十年。如今只要有一张唱片不畅销,唱片公司就会把音乐家踢走,换一个新人。签约都是一张一张签,卖不动就走人。从我2004年退休到2010年复出的这些年间,我发觉世界变得如此残酷,录音工业对音乐家变得如此充满荆棘坎坷和短视,他们的唱片之路如此蜿蜒曲折。”

    也许残酷和时过境迁是所有过来人对半个世纪前后音乐界的对比。音乐工业和产业链的重新洗牌,着重表现在市场的差异化、新兴市场如中韩新马泰的崛起、唱片寡头的土崩瓦解和经纪公司的激烈竞争之中。这些都创造了一个富有全新机遇与游戏规则的次世代。然而老一辈大师们,即使是拥有超人天才、藐视所有如今神童的马泽尔,依旧将勤奋敏学视为必然,方成大器与大师。在多变且无法预测的环境与周遭中,天才加勤奋,应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佳捷径,也是前辈大师带给年轻一代的最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