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沉寂了差不多有十年的破碎乐队,默默发行了只有三首新歌加上一首伴奏的EP《通利福利亚》,证明自己还没有被人完全遗忘掉。
破碎的成军能够追溯到1998年的哈尔滨,核心人物是主唱江巍,他的声音乍听颇有许巍的影子,但似乎更加沧桑和沙哑。乐队的初期风格以重型摇滚为主,但在当时并没有折腾出什么风浪。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员变动后,吉他手传鑫和贝斯马振皓的加入让乐队阵容终于稳定下来,2003年,破碎乐队来到北京发展,整体音乐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果回头去看2003年,这个时间点算是北京乃至中国摇滚乐编年史的一个重要转折,随着树村被拆迁,北京的摇滚乐正式进入“霍营时代”。一些大牌乐队离开树村进驻霍营,吸引了全国各地追梦的摇滚乐手们纷至沓来,夜叉、液氧罐头、痛苦的信仰等乐队的成名以及火爆的迷笛音乐节,开始逐渐改变了摇滚乐从业人的心态。
“贫穷”和“死磕”可以说是中国早期摇滚乐手并不忌讳,甚至引以自豪的盔甲和旗帜,但从霍营时期开始,成名的乐队不仅告别了温饱问题,也开始走向地上,走向逐步商业化的道路,人们开始明白摇滚乐不只是一无所有的嚎叫,这个行业开始真正有了一些走向成熟的端倪。
破碎乐队在这个时期成功将自己转型定位成了“城市摇滚”,比起重型摇滚,更加轻柔易听,比起民谣又更加尖锐犀利(所以总的来看似乎“更加许巍”了),玩起布鲁斯摇滚也是游刃有余,第一首传唱很广的《秋天的事》就是一个颇有味道的布鲁斯小品,后来,痛仰乐队的鼓手大伟的加入,更是让乐队如虎添翼。
2005年,乐队推出第一张正式专辑《翅膀·方向》,我还记得那年冬天捧着热咖啡在宿舍边看外面飘雪边听《完美冬天》,感慨能写出好旋律的中国摇滚乐队真的太少了。这是一张可以说不太听摇滚的人都能接受的唱片,从《让我去吧》第一句“阳光有一点点耀眼”开始,就能抓住听众的耳朵,旋律性被放在了很高的位置。如果要我说缺点,可能是有些苍白和空洞的歌词。专辑整体也许想表达的是生活在城市的迷惘和探寻,但最后落到词句上却颇为口号化。
这张专辑虽然整体质量很高,但是却依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破碎乐队在后来这十年里,也像大多数在公众视野里昙花一现的乐队一样,历经了挣扎,暂停,然而,最终他们还是选择重组和复出。
新的EP依然旋律性极佳,带着破碎乐队的标志性唱腔,然而它的名字可能不是谁都能马上看懂——“通利福利亚”,其实就是通州,传说中的北京七环,也是摇滚乐队的重要聚集地,迷笛音乐节也在此举办过。究其原因,大概也是因为房租物价相对便宜的原因,对于还未出人头地的地下乐手们,也算是靠近北京这个梦想的跳板。从树村,到霍营再到今天的通州,摇滚乐以一种不死不休的架势纠缠着北京这个中心,自身也在接受着潜移默化的改造,从地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