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进步好像跳舞,往前走两步,仍需向后踏一步,方成舞蹈。
比如大型声音艺术作品“光谱66”,用电脑程序和机械设置把音乐变成流动乐谱,亦可期随环境及人流变化演奏不同音乐,初衷却来自设计者的童年记忆:台北有些商场会准点报时,那一刻值得小孩子期待好久;报时那一刻玩偶集体活转霓虹灯闪亮,小孩长大后亦会常常记起这奇妙一刻。
声音瞬时充满空间的穿透力令王仲堃着迷。这位台北艺术大学念雕塑出身的大男生很早便发现声音和雕塑的相似性——都需要空间感,惟雕塑内敛于形体,声音则分布整个空间,且能强力介入感官。因此他后来未从事雕塑,转而成为“声音雕塑家”。
王仲堃创立的台湾噪咖事务所设计的作品迄今为止都与声音和机械有关,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已成为台湾声音艺术创作的活跃团体。
“光谱66”耗费了噪咖团队40余人超过200天的时间,成为事务所成立以来最大型的作品。3月18日,它在金桥国际首次于公众面前奏响音符。演出之后采访王仲堃和他的搭档——技术总监林维源,发现很有趣的一点:两位年轻的宅男尽管有无数奇思妙想,亦时刻关注最先进的技术,灵感却常来自传统文化及童年回忆,因此带有台湾特有的温暖色泽。
用语言形容“光谱66”并不容易。下沉式广场三面环绕共66组高1.5米的自动机械单弦乐器。若坐在台阶上面向中央空地,视线几乎被这组弦乐器包围。弦乐器上各有一个滑轮可以上下滑动。音高的时候杠杆低,反之亦然,形成律动。乐器的光线亦随音乐变化,形成可视的流动乐谱。
“视觉上我们希望乐器形成的空间洁白明亮,但是一旦音乐响起将会现出丰富的光晕色彩,成为人群注意力的焦点。”
和作曲家的合作是完成作品的重要环节。一把弦乐器有20个半音,16条音轨。作曲家最好要懂数位媒介的创作,否则谱成的曲还需助手帮忙转化。
噪咖事务所请来四位著名作曲家为作品谱曲,分为早上、下午、晚上、新年四首,分别由陈建骐、李哲艺、梁爵基以及林桂如创作,在商场逢准点播放。音乐符合年轻人的趣味,简洁现代,轻松自然,自然融入空间而不会带来打扰及烦躁感。
噪咖团队驻扎在商场修改装置的无数个下午,林维源记得“下午三四点的时候会有巨量小孩出现。他们会问家长:这些人在做什么?家长们的回答每一个都不一样。很多小孩子听到音乐会开始跳舞,特别开心”。
王仲堃和林维源并不需要人们把他们的作品定义为艺术品,但求有趣而已。“我们希望用科技的快速精准带来平易近人的艺术,最终成为人们长久记得并挂念的一件事物。”
台北商场玩偶齐发的准点报时也好,一个有喷泉的音乐广场也罢,都是城市人重要的共同记忆。对于设计者来说,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人们记忆的凭证,就需要让它尽可能“长寿”,并保持开放的空间。“人们在想到这件东西的时候,很可能会想:要不要回去看看它有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噪咖事务所为“光谱66”设计了开放的程序。他们的预想是编写一个能够随外界环境变化而谱写新乐曲的程序。“新的音乐不会是无序又难听的,而是以十二平均律为基准编成悦耳的曲目。我们希望它不仅和人,还能和周围的太阳、风、空气都产生联系。”
念国中的时候王仲堃喜欢画画,于是进了美术高中。后来他在台北艺术大学念书,三年级时选了雕塑,对艺术的理念却被翻盘。他发现:“做和别人一样的事,不如走独特的道路”。正好王仲堃从小对会动的东西兴趣浓厚,雕塑里又恰好有一个门类叫“动力艺术”,即运动开始的时候产生时间性,伴随而来的还有噪音声响,与他的爱好一拍即合。这种不断处于变化中的艺术让王仲堃终于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此后的作品也都与“声音”和“运动”有关。
噪咖事务所最早的一件大型作品是台北数位艺术中心咖啡馆。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间咖啡馆,初次来的客人却会被出其不意的声音吓一大跳。讲到这件作品,二人现在亦津津乐道:“很多第一次来的客人会被准点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到。然后他们会赶紧拿出手机想拍照,却不知道该拍哪里。实际上,咖啡馆里不仅有每个抽屉都能‘拉’出不同音符的柜子,还有会唱歌的桌子,用鱼缸里鱼的游动让木琴桌发出声音。”
2012年,王仲堃服了一年兵役。服役期间战友问他复员后要做什么,他答:“职业艺术家”。战友问:“艺术能当饭吃吗?”他思考这个问题,并深感普通人和艺术家之间的隔阂。这间咖啡馆最终解决了王仲堃的疑惑,因他发觉当大众发现桌子柜子能唱歌是多么好玩,就会由声音亲近艺术,艺术家也因此能赚钱填饱肚子了。
噪咖事务所的作品都很好玩,以声音为媒介,却都能和人产生互动。而产生关联的对象除了人,还有自然环境。他们曾设计过一个大型作品,在降雨量很大的一栋大楼前通过收集雨水产生瀑布水流和音乐,用最浅显的办法营造雨后的意境。随着下雨,墙面上的水车们往复运动,水车上的彩色玻璃及流动的水流构成忙碌的视觉意象,水车内被触发的音乐盒及惊鹿汇合水滴声形成音乐,四时的不同令这音乐永远不会重复。
爱机械又爱音乐的噪咖事务所还设计过一个叫做“梦想音乐盒”的作品。数十种乐器构成一座“乐器塔”自动弹奏,乐器叮咚井然有序,兼具机械和音乐之美。
声音艺术的发展在台湾已有二十余年,从早期社会运动的层面回归到现在的以个体创作为主,噪咖事务所即是潮流中的一员。
王仲堃的作品一直以来避免与社会和文本的关系,注重个人和感官的感受。和台湾的声音艺术环境不同,大陆的声音艺术创作始终与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著名声音艺术家姚大钧有一个“中国声音小组”的项目,怀抱强烈的紧迫感收集中国城市中“人”的声音,更注重声音艺术的社会功用。
台湾的艺术家们则轻快得多。好比王仲堃和林维源目前最感兴趣的一件作品是“机械管风琴计划”。他们的设想是组一个自行车队,每辆车在路上的时候都能发出音乐,好像冰激淋车或者庙会中众神穿街过巷的游行队伍一样吸引人的注意力。创作的初衷,想必是因为冰激淋车和庙会给两个大男孩留下了太美好的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