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找到与笛相关的文章资料34份
    在纯笛发布的A-e系列耳机放大器中,我们之前已经测评了针对AKG K701和森海塞尔HD650优化的两款耳放,这两款耳放整体来说表现较好,有自己的声音特色。而飞利浦SHP9000耳机相对并不好驱动,在有足够好驱动力下,它的表现会明显出色许多……
    今天测评的是纯笛A-e系列中针对AKG K701优化的一款耳机放大器,从外观结构,电路架构等方面来看,A-e系列耳放较为类似,但与我们之前测评的A-e HD650版耳放还有一些不同。例如,在K701版本耳放环形变压器为35瓦,而HD650版本的耳放为40瓦。这种同一架构设计,基于元器件级别优化的耳放,在HD650上有不错的表现,搭配K701,表现又如何?
    我们一共收到三款纯笛A-e耳机放大器,这款是针对飞利浦SHP9000优化的版本。实际上,它的电路设计与另外两款一样,主要区别在于元器件的不同,不一样的电容不一样的功率放大器……通过元件调声,然后产生不同风格,不同的针对性优化,就是这个系列的基本设计理念。
    纯笛A-e系列耳机放大器,一共有七款,针对不同型号耳机优化,我们收到有三款,分别为HD650、K701、SHP9000优化版,我们今天测评的是为森海塞尔HD650优化的版本。本次测评中,我们仅使用HD650一款耳机,但会搭配纯笛DAC A-1解码器音源和其他声卡进行简单对比。并以莱曼耳放、熊猫耳放驱动HD650作为参考……
    这是纯笛A-e系列中针对AKG K701优化的一款耳机放大器。纯笛认为,各耳机风格差异较大,因此针对性开发会有更佳效果。通过拆解对比,可以发现“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元器件的差异上,电路设计与结构与HD650优化版相同的。通过元件调声,然后产生不同风格,就是这个系列的基本设计理念。
    纯笛发布A-e系列耳机放大器,目前已有七款,定位中档,针对不同的耳机选择性优化。纯笛认为,各耳机风格差异较大,因此针对性开发会有更佳效果。该系列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其主板上具有一组跳线,可以设置为高低两组输入电平对应,分别针对CD唱机2V和老设备300mV电平输入。此次拆解的是HD650版,电路结构清晰,但主板上有若干打磨掉标识的芯片。
    笛,唐代称之为“龙吟”,因而具有龙文化的特征。唐代诗人李白曾赞美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及至唐代,竹笛的音色发生了巨大变革,以刘系制作的七星管、蒙膜助声而最为引人注目,中国笛从此进入贴膜变声的新时代。唐诗三百首,作为唐代大文化背景中一朵美丽的奇葩,从古自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从笛箫情缘的角度宏观她,仅仅展示出了唐诗三百首魅力海洋中的一束浪花而已。
    本来不打算安排这一次横评,但细细一对比,发现里面还是很有料可说,可以说这三款解码器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技术流派,对比就显得很有价值了。通过外观工艺、功能、DAC芯片、去抖动技术、模拟输出、音质、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对比,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通过这些对比,可以清晰的看到三个不同理念主导下的三个技术流派,这是好事,它让解码器没有走入同质化竞争的地步,让用户的选择变得丰富多彩。
    DAC A-1采用铁制机箱,我们查阅了早期的DAC A-1,并不是这个造型。新造型中规中矩,谈不上多好看。这是一款纯DAC,没有其他的附加功能,没有集成USB声卡,也没有集成耳机放大器,因此前面板上除了电源指示灯,什么都没有,电源开关被放置在一侧。DAC A-1支持光学和同轴的S/PDIF输入,通过扭子开关来手工切换输入源。
    最近我们收到纯笛DAC A-1外置解码器,这款产品功能很简单,并没有附加其他功能。采用DIR9001作为数字接收芯片,DAC为CS4398,输出部分使用分立元件,数字与模拟均采用独立供电。解码器最高支持24bit/96kHz的音乐回放,附赠一个基于PCM2704的USB到同轴的转换器[支持到48kHz],方便电脑连接。售价人民币1300元
    对于2006年10月BBC交响乐团这两场访沪音乐会,原本并没有非听不可的强烈愿望;因为对其了解有限,所以在我的心里BBC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加之此番领团的首席指挥贝洛拉维克的国际声望也比较有限。但就在27号演出当日,一位好友特意告诉我,他听了BBC在京城的两场演出,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要我无论如何也不要错过他们在上海的音乐会……
    箫笛美的研究,是一个新课题,笔者以为可以归结为箫笛的音质美、韵味美与装饰美等诸方面。笛音质美的基本特征是穿云裂石。民间长期流传着箫的音质高如笛音、低如钟声的一种说法,似乎可以概括为箫音质中飘逸、清冷、润气、回肠的不同色彩,使之归为一说,那就是清幽雅致,富于诗意,这几个字可以作为箫音质美的点睛之语。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瑰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书签: 民乐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