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 - 最新发表的文章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大。吹奏时,要求左右手臂抬起呈半圆形,以嘴吹奏吹孔,手指按孔,通过改变嘴唇吹奏的角度和力度,以及手指按孔的位置,从而发出不同的的音响和音高。

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

高胡:“高音二胡”的简称,即广东音乐中使用的粤胡,在广东也称为“二胡”或“二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二胡改革而成。它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所以称为高胡。高胡音色清澈、明亮,富于表现力,是民族乐队中二胡族的高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地方戏曲及歌舞伴奏

二胡的品种、花色较多,这主要由于用料、琴筒形状和琴头雕刻的不同而有区别,如常见的有红木弯脖二胡、红木龙头二胡、花梨弯脖二胡和色木平顶二胡。此外还有带扩音筒二胡和带托二胡等。70年代以来,我国的乐器制作、科技和演奏人员,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出现了扁圆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边筒、直边蛋形筒和椭圆筒等二胡新品种。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民间,都有以物代言,以歌传情的传统,因此某些物件及音乐,差不多成了一些民族的第二语言,其中用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旋律,就是一种最常见的表达方式,而在所有使用的乐器中唯有巴乌,无论在音色上,还是在感情的表达上,都能表露出它独具一格的丰采,因此有人称巴乌为「会说话的乐器」。

葫芦丝是簧管乐器,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

我国制琴的历史极为悠久,《广博物志》记述:“列子尝游泰山,见霹雳伤柱,因以制琴,有大声。”这是最早应用霹雳木制琴的记载。蔡邕的焦尾琴传至六朝齐明帝时还在使用,后世并出现不少仿制精品。晋代顾恺之的《琴图》,保存了古代制琴的珍贵资料。经过南北朝和隋代的不断丰富,唐代的制琴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音乐纵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实际上从远古至唐末,直接的声音材料(乐谱)极为贫乏。所以研究古代中国音乐史只能从一些间接的资料(如文献、乐器、雕刻、绘画等)入手。古琴是中国乐器中保留有较多声响资料的乐器之一,所以欲了解中国古代及传统的音乐风貌,古琴实在是一不容忽视的音乐宝库。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