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我们爱音乐

这套专辑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无论怎样强调都不算过分:那是劫后余生的柏林音乐之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后德国决心要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的艰辛努力;也是一位未来的指挥大师初试啼声,向当时以至后世的古典乐迷呈献一份厚礼……

出现在《爱在黎明破晓时》的曲目,是被誉为“黑珍珠”的第二十五首变奏。其余不少变奏曲目的功用在于呈示键盘演奏者的技巧,而作者写下第二十五首的旋律,显然更希望其关注内里的情绪而不只是高超技巧的展示……

2018年11月10日,BR KLASSIK 率先发布了201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曲目单(11月14日已经得到维也纳爱乐乐团官方网站确认),共有20首曲目入围。作品出自六位作曲家之手,除了施特劳斯家族的四位成员(老约翰、小约翰、约瑟夫、爱德华)之外,还有两张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老面孔”……

音乐家似一般不善言辞——他们动手不动口。演奏家、指挥家的职业都只是“动手”,声乐家当然是“动口”的——但那是为了歌唱,而不是说话。确实,要发现一位很有 “口才”(指口头语言表达的出色天赋)的实践型音乐家,真还不太容易。然而,世界乐坛上确有这样一位传奇般的伟大“口才”……

这是我看过的第十几个版本的春之祭了,之前有皮娜鲍什版,有裸舞版,有男天鹅版、有马戏版还有最早的尼金斯基版等等等等,为什么大家都对《春之祭》如此着迷?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一首先锋的实验性音乐为什么会成为20世纪古典音乐的代表作?

两年后的回归,更为率真与感性的歌声。林育群在《如果重来》里,做了最适合他的一些调整,不是为了迎合时代,而是让歌曲变得更为感人。人生没有如果,也不可能重来,但在这个流量和颜值已经影响到音乐属性的时代,对于小胖这样的歌手,重来是值得我们欢迎的!

无论是独奏家还是顶级管弦乐团演奏家,我认为不存在谁比谁更好的命题,只有更好的努力方向。许多管弦乐团的演奏家也经常转换角色参加独奏并录制个人专辑,所以这也不是两套相互排斥的技能,只是专业化方向有点不同……

克鲁采奏鸣曲带出的小逸闻,大概足以上1803年5月某报的文娱版头条。这首作品原本是献给小提琴家布利吉陶尔的,那年那月,由布利吉陶尔与贝多芬本人完成首演,虽反响平平,两人还是去喝酒庆祝……

在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中,一些优质配乐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们或许不那么华丽,然而它们好听、耐听,用音符轻叩着观众的心扉,以至于只要听到一段配乐,就能联想起一段情节,甚至能怀想起一段往事……

1996年8月14日,指挥大师谢尔盖·切利比达克在法国与世长辞。在他为数不多的影音遗产之中,他在1992年执棒柏林爱乐乐团演绎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实况录像,乐迷绝对不容错过。该影碟还附赠54分钟的纪录片,名为《凯旋而归》……

马勒第九交响曲体现了人类创造力的巅峰,其中包含的真理与精神固然不可言传,但这种真理或精神却是深深地镶嵌在一系列的背景之中,有历史和时代的背景、作曲家生平事迹的背景,以及音乐作为一套表征符号系统所构成的背景……

要说瓦格纳音乐在电影中最经典、最令人难忘的一次亮相,当属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这部电影继《教父》之后面世,不单巩固了科波拉在好莱坞影坛的地位,也为文学改编电影树立了新的范本……

现代管弦乐队中的绝大多数乐器都是现代乐器,它们与两三百年前海顿、莫扎特时代管弦乐队演奏使用的等效乐器有很大不同。几百年来乐器一直在发展完善,我们现在有了许多比两三百年前更好的替代乐器。已经被替代的古典乐器,我们称它为“等效乐器”……

《一生所爱》是几乎每个港片爱好者或周星驰粉丝去KTV必点的歌曲,许多人认识卢冠廷,最早也是通过这首歌。一句“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触碰到的是每个听众的情绪敏感点。而这首歌,在卢冠廷刚创作出来,拿给导演刘镇伟听时,竟被评论太过伤感……

回想一下你最喜欢的一些录音,比如斯维亚托斯拉夫·里希特演奏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或者是杰奎琳·杜普雷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这些大师所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都和别人在乐谱上所见的音符一样,可是为什么这些音乐从他们手中出来就那么鲜活,而在别人那里就仅仅是听上去“还不错”呢?

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是一个这样的人,头一天半夜还与朋友几个小时长途电话聊天,第二天就杳无音讯,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再联系。他保护手指的方式,演出时坐的一只旧琴凳,以及开快车、怕坐飞机等带有强迫症特征的人格弱点,都在1982年去世后变成了乐迷口中的传奇……

莫扎特的灵魂是青春的和温柔的,不时饱受多情之苦,但又充满和平;他以自己充满魅力的方式,用饱含韵律美的乐句呈现自己的烦恼,并以流着眼泪就面带微笑睡去的方式结束。正是他这种鲜花般的心灵与他卓越的天才之间的对比,才组成了他的音乐中诗一样的魅力。

如月的盈缺引发海水的躁动,人的心情时常为音乐所动。很想说说两首钢琴曲“月光”,分别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虽然前一首的名字是以讹传讹,但无可否认世人对此曲的爱之深……

歌手、演员、创作人,林强的身份有很多重,最志得意满的一项,大概要数电影音乐人。年轻时的他是戴着孙悟空面具打碟的DJ,一曲《向前走》让他红透半边天,1995年为《南国,再见南国》配乐,他又从歌手摇身一变为创作人,成了侯孝贤的御用电影配乐……

绝对音乐的提倡者认为音乐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直接体验,而且不需要通过内心世界加入任何诠释或联想就能被欣赏。从表面上看,这并不是一个不合理的命题,就像尝到喜欢的口味,看到喜欢的颜色,通过味觉视觉就可以直接欣赏它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