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我们爱音乐

1960年代,西班牙吉他大师耶佩斯与制琴高手开始一起鼓捣十弦吉他的制作。此前六弦吉他通行天下,形成规制,练习的指法与曲谱多以六弦为准。耶佩斯心有此念,在于吉他漫长的演变史中,弦的多少数度变化,六弦规制也是这几百年才有的事……

记者联系到苏阳的时候,他正在大山里录歌。这位来自西北的音乐人,总是穿着一身黑衣黑裤,脚踩一双黑色的帆布鞋,他的眼神温暖中带着朴实,言语中时不时夹杂着几句西北口音,利落,但并不简单。这与他的音乐风格也十分相似——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摇滚味儿十足,又带着西北土地的气息……

学者Michael Broyles曾在其著作《贝多芬在美国》中,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便你不是古典乐迷,即便你一生都不曾踏进那些装潢考究的音乐厅半步,但贝多芬的音乐仍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你的日常生活里……

是时候不以李宗盛为主角地写一写他的爱徒李剑青了。音乐人李剑青今年40岁,广西人,小提琴手出身,瘦而有肉,白衬衫穿起来像少年。这对师徒站在舞台上都有型,老的扶扶眼镜笑得诚恳里透狡黠,小的不唱歌不弹琴时候就手插裤兜,小动作包括吐一下舌头……

也许,没有任何一种形式如同音乐,更是对“流逝的生命”的捕捉。作为一个天才,李帕第童年时就进入对不可见的声音的寻找,其后历尽千辛万苦,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在严格的演绎标准里进入对精神王国的探求。因此,对李帕第的崇拜,无论国内的还是国外,都一致是对他音乐里那个“大存在”的认定。

从早期的普赛尔和亨德尔平行,巴赫与科莱里并置,继而是20世纪初英伦音乐复兴大潮中的领军人物沃恩·威廉姆斯,象征着英国音乐走向高峰的布里顿与蒂皮特……让我们为整个三百年英伦音乐的脉络红线作一次继古开今的展望。

1987年10月19日,年仅42岁的杜普蕾因多发性肌肉硬化症离世。到如今,整整30年。30年过去,乐迷仍然想念她,为她的天赋、她的倔强,以及她洒脱率直的性格。因此,当那部关于杜普蕾的半传记式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在十数年前面世,引来不少深爱杜普蕾的乐迷不满……

1933年1月,从西班牙名城瓦伦西亚市政厅,走出一对刚刚登记结婚的情侣。新娘左手捧着一束鲜花,在她的右手,挽着一位身着整齐西装的新郎,在他们过马路时,周围的人都投来异样的眼神。因为人们不难发现,这位男生是一位瞎子……

窦唯回来了。几天前,知乎上一个六年前的提问,得到了他本人的回答。瞬间300万浏览量,5万点赞。之后,他在知乎发布的第二个“想法”,公布了自己新歌的歌词。这实在破天荒,为自己“澄清”,为自己多年后再次自己演唱的歌打call,窦唯还是窦唯么?

1929年,一位21岁的年轻人在维也纳听了托斯卡尼尼指挥“斯卡拉歌剧院”的演出后写道:“生平第一次,我知道了‘指挥’的含义是什么……音乐和舞台上的表演是如此的天衣无缝,每一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含意,每一样东西都有它存在的目的。”他是卡拉扬。

窦唯目前在干什么?在知乎的这一问题下,网友纷纷发帖热议这位昔日摇滚男神的点滴行踪。尽管早已淡出公众视野多年,对窦唯念念不忘的粉丝依然不少,这一问题下累积了近150个回答,关注此问题的更有3000多人。但网友的说法再多再有理,对于窦唯近况最有发言权的还是他自己……

公元4世纪至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历史,学者们对断代的划分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古代、中世纪、新艺术与文艺复兴、巴罗克、古典、浪漫、20世纪等音乐风格时期……

演奏时表情的冷漠,性格上的不讨好,是人们叫她“冰美人”的原因。究其根本,一是出走西方后,留在心结处的僵硬;二是与阿巴多的相遇,已经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界的核心八卦话题。防御机制让“冰美人”反复制冷……

对窦靖童也是,只要音乐够酷够高级,不负“偶像”二字就能追捧到底。能提供“高级感”固然已不易,但仍盼有一天她从潇洒的天使之界降落人间,尝一尝人间百味,做出比“情绪”更能触及他人的音乐。

还记得《泰坦尼克号》中的那支乐队吗?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他们演奏的那首“天鹅之歌”,是影史上的经典一幕。乐队在船长的指示下,在甲板上演奏赞美诗,尽量安抚乘客的情绪,避免过度恐慌。眼看着船体倾斜得越来越严重,乐队领队华莱士·哈特利不得不解散乐队……

歌唱性是个好东西,大家都喜欢。记得一次听大师班,来自香港的大师黄懿伦一口广东口音浓重的普通话,对一个学生反复说“再歌唱性一点”。那是一首莫扎特奏鸣曲,学生弹起来扁平呆板,而一到了大师手里,同一架钢琴,扁扁的声音马上变成一团一团的,灵动无比……

真正去倾听与解读,是寥寥无几的有心者的事情。从朱晓玫开始,国内受众开始关注巴赫,认识巴赫,就算功莫大焉。巴赫也曾深受埋没之苦,是门德尔松发现并把巴赫的名字擦亮,归还给了世界。对朱晓玫的认知,如果有些许意义,最感人的还是她对巴赫的爱。真爱无敌,无论隐还是出。

那些战争史诗或科幻传奇电影,竟能够被这位水瓶座的艺术家赋予无尽美好。当他吹响胜利的号角,坐在屏幕前的我们会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他的音乐伴随着那些经典电影,雕刻为一代代人的永恒记忆,80后会听到星战系列,90后会听到哈利·波特……

1992年12月,我写了《我们有话要说》。这是我的第一篇乐评。《我们有话要说》谈到了黄舒骏、崔健、李宗盛、罗大佑、张洪量、马兆骏、刘铮、侯德健、陈升、郑智化、李恕权、赵传,我称之为流行音乐中的“说唱艺术”。这是一篇2000来字的小文……

大自然中不仅仅有画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风声、水声、鸟鸣声就是大自然的音乐。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有不少作曲家尝试把鸟鸣声和其他大自然的声音融入到音乐中。他们或者直接用不同乐器模仿各种鸟叫的声音,或者将之进行和声处理纳入到音乐织体当中……